事件
-
先说个人立场看,作为一个数学爱好者,从其采访、板书、历史成绩上会感到一种违和,因此本以为这件事会因为造假而被冷处理,但竞赛方从 8 月延后到 11 月还是公布了竞赛结果,着实有些意外。
-
事实部分。数学领域确实有天才,但这种天才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小学初中阶段就会表现出一些特质。
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,作为普通的数学爱好者,初中在熄灯了专门去厕所阳台上刷题,放弃各种课间自习刷陈景润华罗庚各种书和习题,提前学了数分第一册补充的知识情况下,勉强能在华杯和希望杯拿个国奖,但到了高中就没办法靠所谓的兴趣自学超过竞赛生了。
数学天才一定是对数学思维敏感的,这表现在对数据、变量联系、逻辑抽象方面的直觉,而且天才一般是知道自己是天才的,当下的传播环境,几乎已经不存在所谓「天才而不自知」的情况,这类有明确答案、持续时间长的教育门类,处于中上水平的人能天然地知道自己在群体的位置。
因此,一个按部就班学习,数学考试都不及格的学生可能是数学天才吗?至少 ta 在交出不及格答卷的那一刻不可能是。那结论就不言自明了。
但姜萍仍有受害者成分,作为一个学生,我相信她不是主导者,背后导演是其导师王闰秋。这类竞赛作弊也绝不是孤例,毕竟阿里巴巴的规则就决定了初赛作弊轻而易举,我也很怀疑这类比赛赛制设计成这样的初衷。
-
传播部分。部分媒体因为噱头和内宣忽略了事实核查,对短期热点的追捧压制住了新闻从业人基本的准则。 从内宣角度,社会舆论、公知媒体都有需求造神,以告诉普通人:努力是有结果的。而且姜萍的「中专女生」身份背后代表了太多人,这对社会维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 但自媒体时代,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。从舆情出现后这件事情就陷入了支持者和怀疑者的冲突中,从舆论表现看,支持者攻击怀疑者的论点大多来自主观臆断和对机构的信任,例如攻击 UP 酸、指出阿里巴巴作为大型企业不可能出错等等。从不同媒体发言的内容和时机能简单推测他们从事这一行的逻辑。 最后,舆论之下显然指向了教育分配问题,也许是很多媒体就指望这新闻给大家打气,没想到反噬了,说明不少媒体压根不具备严肃新闻的判别能力。
关于事件为何演化至此,也可以看看这篇推文。
-
继续延伸上次提到的性别议题,在互联网上大家发言没什么顾忌,但是在线下有一些建议更好的与异性相处:
1)权责对等原则。获得了对应权利才需要承担对应责任,反之亦然。
2)选择权是一种权利。因此部分人可以放弃选择权来拒绝承担责任。比如择偶权、选择出生性别的权利、要不要彩礼的权利。
3)个体差异远大于群体差异。日常对话一般都是对某些人的,但是观点往往是身份群体发言。尤其是有对象的,对话沟通的目的是更好相处,不是为了说服对方。
4)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化解决。性别议题显然不是能被去雄化、阶级差异、基因差异的任意一方简单解决的,对话的时候也是这样,因此不要试图寻找和相信某个复杂问题有一个简单的定论。
5)偷偷保护好自己。不要把保护自己的手段拿出去炫耀,默默成长就行。
6)接受身份和立场冲突。你讲出的每句话都天然被你的身份修饰,你听到的每句话都会被你下意识的归因立场。因此要时刻对此敏感当前对话各方的身份和立场,有时候理性就是冷漠。
阅读
- 新增一本书《跑赢危机》到备选中,主要是讲如何危机公关,来自对京东舆论事件评论的 UP。
灵感
无
系统
- 写了个回测工具,我认为投资还是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, 然后通过回测验证合理性,也是为了准备后面的分享,写了个小工具。支持双均线、4 类过滤器进行回测,给出策略评价指标,支持把交易信号发送到邮件和企业微信。
Other
- 这周来不及整理,下周 Macmini 到了再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