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
无
信息
无
灵感
- 最近刷到腾讯在 AI 前夜的一些评论文章,想了一下,还是要把边界讲清楚:实际上发展 AI 能走的也就 3 条路:
- 最难的仍然是自研模型和算力优化,卷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幻觉,卷通用又卷垂直模型
- 最惨烈的是应用端,浅一些的在 resize 线用 AI 做以前能做但不容易做的事情比如写写代码,厉害一些的在 create 线整些只有 AI 能做的事情比如语义解析和复杂系统,混杂着一些吃搭桥流量的,以及一些跨界融合的
- 中间也就是稳健一些认同 AI 工具性的,开始搞 AI 基建或者叫 AI 中台,整合自身优秀甚至独占的服务入场做协议,成为 Agent 不可或缺的一部份
系统
- 看了一下,似乎以前在 Things3 中的想法有不少可以直接让 Claude+Bolt 直接写,感觉可以有空清空一下。
Other
- 本周听了大佬的摄影分享,不过感觉别人的分享拿来发到 Article 部分不合适,简单总结总结一下然后提供一些我自己的想法。鉴于这是首次做这类「听-学-评」内容,就简单称之为「课后」好了。
- 本周另一个是看了中岛美嘉的演唱会,灯光很好竟然还有舞美,换上红裙第一时刻就痛起来了。
- 本周还报名了靳卫萍老师的上海线下课。我记得之前想去观视频的线下课来着,不过没抢到票,这次首发抢到。要说有什么期待呢也不至于,我也不是专业经济学出身,只能说线下吃瓜了,训练一下经济学思维也是好的。顺便这下可以飞机上把空中浩劫看了,挺好。
课后
本次分享是公司行家平台的专家,是摄影思路的分享。
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是记者出身,分享侧重在前期和故事感,主要探讨的部分是「器材 - 约拍 - 审美」。
器材方面,大家还是比较认同 Sony 入门的,毕竟能拍到比较重要,Sony 的对焦就是快。不过 Sony 的上手难度确实比较高,对于没有摄影经验的同学来说会有一些枯燥——缺少成就感。
所以虽然不少人都反对富士,现场还是有同学考虑到富士的学习曲线和即时反馈,推荐了富士。
现在让我来说,器材这部分我还是鼓励多尝试,可以先租或者借多个品牌和镜头来试试。不论是摄影当做娱乐还是副业,正反馈都是非常重要的,但作为过来人,一些早期的错误习惯如果没养好对后续提升就是有非常大的影响,所以我还是保持 Sony 入门和系统化学习的观点。
当尝试各种器材、镜头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就好。
约拍是重点,为了防止遗漏特意找老师要了 PPT。
抄了一些基础的原则:
- 先拍:从身边人开始
- 可拍:找到人物的表现力,而不是千篇一律
第一位肯定是行动起来,积累作品才能成为摄影师这个身份。当然了,老师是 e 人,我们小 i 人实在是不好意思,所以其实我觉得付费找模特约拍也是可以的,有很多这样的渠道,比如之前 B 站 UP 橙猫就定期组织。
有了作品后就要展示,在承载摄影师身份的平台积累作品,比如小红书、抖音等。有了作品后就可以发互勉贴了。
互勉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,
- 一是平等原则:你历史作品和发言的用心程度和引流来的模特是正相关的,在模特挑选摄影师的同时,摄影师也会挑选有表现力、特点的模特。
- 二是提前准备:对于新人来说,踩点、准备好拍摄主题和脚本,给模特提供参考动作算是基本功。
如果初步有互勉沟通,那按照平等原则,摄影师也要索要模特的近照,如果有条件,要找一些有自信或者有经验的模特来降低拍摄难度。
讲过课程中老师也提到了自己的观点:前期>后期。这话没错,特别是如果摄影为了体现人物、景观、事实的时候,后期更多起的是突出、补救作用。后期确实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特效,特别是拍 Coser 的话很多内容只能后期还原,但这就是场景不同了,我还是比较认同:能前期就前期,前期不行再后期。
约拍还有沟通和引导的部分,这里有一些小 tips。
我总结为:真诚、负责、情商。真诚就是你摄影就摄影,认真研究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谦虚;负责就是在事前做好准备,在事后及时沟通返图;情商比较宽泛,妹摄之间还好,如果是男摄影的话可能就要注意些避嫌,另外,不少模特化妆还是很累的,一般摄影时间是 2 点多到傍晚,时间也比较久,有车开车,没车准备点零食算是基本情商了。
沟通是需要素材的。
很多时候摄影师的盲点在于心中没有场景——踩点和参考不够;即使脑海中有想法又不知道如何描述——没办法让模特理解,或者没留足够的入戏时间。所以,一定要在事前沟通场景和脚本,踩好点准备好参考图,不会沟通就直接对着摆。
说起动作的沟通,作为男摄的话,可能要去补充一些人体知识和化妆知识。
后期就跳过了,我们一群参数党和老师共同语言确实不多。
最后,主要讨论了摄影的审美,其实这是最抽象的一块。老师认为摄影体现的是被拍摄主体的故事,要让人看到图后能感受到背后的故事。
这要看如何理解创作,以及创作者是谁,创作者在作品中的主体性如何。
创作,是做出世界上没有、独一无二的东西,所以摄影把过去的时间留在影像中确实是创作的一种。
这里分歧在于,摄影的创作者是谁,其实如果追求记录、表现拍摄对象、强化前期,这就是表明,拍摄者和被拍者共同营造被拍者这个主体。
因此引申出来摄影师在作品的主体性如何的问题——毕竟,在其他人眼中,除了特定的角度、后期,很难从照片中分离出摄影师的思想。
Fine。